前几天元旦节,家里少不了各种亲戚之间的走动和聚餐。有个奶奶辈的每次见我都会问我谈朋友没啊,抓点紧啊。由于一年也就见那么一两次,所以也没有跟她过多解释,只是礼貌性的回应了几句。
后来转念一想,也许我们和这些爷爷奶奶辈的话题也只能是这些了,因为一年也见不了几次,生活更没有交集,根本没话题可聊啊。读书时就问期末考得怎样,大学时就问毕业找什么工作,毕业了就问谈朋友没有,永远逃不出这个话题规律。也许这是他们自认为打破没话题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这样反而让气氛更尴尬。
有时我会非常不解一个现象,女生只要毕业后,家里或者周边的热心奶奶就八方去牵线搭桥,恨不得毕业当天就是女儿的婚庆典礼。对于男生,也许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到了二十七八岁,还单着,也许会被认为眼光高或者贪玩,更可能被认为“不务正业”。
慢慢的,我发现其实这和他们那一代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爷爷奶奶那一辈有很多是包办婚姻,没有什么自主的权利,男女都谨遵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教条。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渐渐的,有了我们的父母辈。
那我们的父母辈那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那时物资匮乏,全国人民过得都差不多。有的地方,在女方去男方家探访前,男方会去别人家借些肉在家里挂着,显得生活过得滋润,据说借的肉上面还用很小的字写着名字,能知道是谁家的,完事了好还回去。借点家具摆放着,显得没那么家徒四壁。那时能有“三转一响”,就算是富裕家庭了。什么是三转一响,就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
简单的叙述了我们的长辈生长环境和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每每催婚催谈朋友背后的原因了。原因就是他们还在用他们的价值观和成长经历来衡量现在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而且他们的这种想法是很难改变的,至少大部分是这样的。而且更让人心塞的是,他们也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想法,固执己见。
在他们的意识里,谈朋友肯定就是奔着结婚去的,所以不管怎样,叫你找对象的最终目的都是结婚。如果再遇到长辈的各种催促,我们可以好好细致的跟他们谈谈,带着他们分析几个问题。
1.
真的喜欢和了解对方吗?
现在不是过去,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整得跟完成任务一样,好像结婚了就万事大吉了一样。这个年代不结婚并不可耻,而随便找个人才是对自己不负责。在短时间内,连一个人的品行都没完全了解透就迫于家里的压力结婚了,这种完成父母心愿而牺牲自己幸福的事,值得吗?所以喜欢和了解是首要的,没了这个其他都是空谈。
2.
对方和自己有资本结婚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房子车子成为结婚的两大硬件。有了房子车子就ok了吗?那只是基础的一部分。每月稳定且相对可观的收入才是你们生活的最大支撑。试想一下,父母帮着给了首付,每月还给自己贴月供,这样会过得开心吗,如果你觉得这样很好,那我无话可说。如果想买点什么东西,发现自己的月薪无力负担。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就会不断的浮现出来,那时,矛盾也就接踵而至。一句话形容就是“贫穷夫妻百事哀”,想做点什么,都显得那么力不从心,生活捉襟见肘。自己的父母会愿意自己的子女这样生活下去吗?所以一定要给父母详谈这些实际的问题。
3.
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了吗?
不是说少报了几个兴趣班,奥数没弄明白,就输在起跑线了,而是自己决定结婚那一刻,或者是孩子出生那一刻才是判断是否输在起跑线的标准。现在社会阶层和资源越来越固化,导致了每个出生孩子的起跑线完全不一样。
这里举个例子,小宇的父母都有良好的培育子女的意识和资本,经常陪伴小宇一起玩耍,陪伴成长的各个阶段,接受良好的有规划的教育,给小宇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小生的父母由于要外出打工,在生下小生后就把他留在了老家,只是每月往家里汇一点钱。后来小宇小生成为同学,慢慢的,小生发现,小宇的衣服都是很好看的牌子货,经常跟着父母出去旅游,见多识广。而自己呢,老是那几件衣服反复的穿穿洗洗,家里没人管,天天由着性子玩,同学聚餐都是别人为自己买单。慢慢的,小生开始自卑起来,感觉其他同学能体验或享受到的东西,自己却很难得到。这个痛苦的过程也许会伴随到他成家时,也许还会走我们自己的老路,如果我们走父辈的老路,那我们的孩子就很可能走我们的老路。我们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吗?
如果要小孩,我们就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父母,至少让他尽量靠近起跑线,而不是起跑后再去追。
所以,以上几点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实际问题。不要因为所谓的父母压力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教条而被时常催促,先让自己理性起来,再让父母理性起来。我们需要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而不是得过且过的基本生存。结婚不是一时的冲动或任务,而应为此之后的所有事情提前做好规划并实施,这样才会离理想目标更近一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伯正 【文章编号:1】
微信公众号回复文章编号即可阅读对应文章
没人催我怎么办???
时候未到
学习之
共同交流
emmmm有一个亲戚的孩子20就开始相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