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有哪些习俗?《夏九九歌》写了些什么?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因为是直射在北回归线的,所以也就有“立杆无影”的景观,简单说就是,在北回归线上的人,如果在地面垂直立一根杆子,在正午时分是看不见影子的。

在夏至这一天是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自此以后太阳直射的光逐渐向南方移动,白天时间一天天变短,直到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白天时间达到最短,如此周而复始。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昼晷就是日晷,专门用来测量日影从而推算出时间的工具,到了晚上没有日光,就用壶漏来推算时间。宵漏就是壶漏,简单说就是一个壶,然后往外面滴水,然后数水滴数量和壶内刻度来推算夜间时间。

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物候现象:

夏至分为三候:夏至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开始衰弱,也就是夏至过后一阴生。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夏至二候蝉始鸣,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四时就是指的四季,即春节、夏季、秋季、冬季。八节就是四季对应的八个节气。简单说就是四立、两分、两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两分就是春分和秋分,两至就是夏至和冬至。

在之前的夏至日,妇女们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的习俗。《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就是用来扇风凉快的;“粉脂”,用来涂抹身体,防生痱子。

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为刚过芒种,新收了麦子,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 夏至节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是要全国放假的,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此避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一共九九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夏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夏至节气对应的七十二候花信风。夏至一候是红花,夏至二候是石榴,夏至三候是剪夏萝。

1 則留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