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有哪些风俗习惯?立冬节气有哪些物候现象?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节气的开始。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同时,立冬也是传统的“四时八节”之一。

在古时候,在立冬节气的时候是需要举行迎冬神的仪式的。在郭璞注解的《山海经》里说,“禺强,字玄冥,水神也”。居住在代表北方的坎卦位置上。

在《庄子·逍遥游》里面有这样的描写。北冥的大鱼要化作为鸟,迁徙到南冥去,历时恰好是半年,北冥到南冥其实是季节的流变,即从冬季到夏季的过程。

在陆游的《立冬日作》中有“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就表明了季节交替的自然规律。时至九月,棉花收获已经大体完毕,丝麻纺织制衣等工作也都差不多了,这时也到了天冷添衣的时候。在秦朝时,阴历的十月初一被当作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始。

通过“冬”这个字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当初都是结绳记事,在绳子的末端都会打一个结。打结就是在绳子的末端结尾处打一个结,以此为形象。所以衍生义就把“冬”当作一年的结束之义。又“ 纟”有结绳的意思,因而“冬”可当做“终”,为结束的意思。所以冬就是一年的结束。

立冬节气有哪些物候现象呢?
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就是说在立冬节气期间,由于温度的逐步降低,水开始结冰,土也还是慢慢冻结起来。而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就是大蛤。因为在立冬后,野鸡一类的鸟类就不多见了,而在海边可以看见和野鸡花纹类似的大蛤,所以就故事般的认为雉入水变成蛤了。

立冬节气有哪些风俗习惯?


立冬节气是老百姓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气,因为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也是享受丰收的季节。人们会利用立冬节气这天休息一天,犒赏家人一年以来的辛勤劳作。所以有句谚语就叫“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对这一传统节气的形象比喻。

祭祀:
立冬,也是百姓非常重视的“四时八节”之一,所以通常会有祭祀活动,用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同时也祭祀天,祈求来年丰收。

补冬:这个就很好理解,就是进补食材,犒赏自己和家人一年的劳作。有的地方立冬会吃饺子,有的地方在立冬节气会吃羊肉汤,说是这样冬天就不会冷,这也体现了老百姓的良好祈愿。

最后分享和立冬节气对应的七十二候花信风,立冬一候是乌桕,立冬二候是龙胆,立冬三候是紫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