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很多地方禁放烟花的话题非常火爆,火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过年放烟花已经是刻在基因里的事情,已经成了一种共有的习惯。那什么是文化呢,文化就是一个地域内的人所共有的生活习惯就叫文化。
比如,泼水节,被泼水最多的人就代表被祝福得越多。人们纷纷上街参与其中,氛围非常欢乐。试想一下,如果泼水节大家都不被允许泼水了,那泼水节的意义在哪里,在一句口号?还是一个名词?
任何文化都必须要参与其中才会永久的传承下去。节日就是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节日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在节日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演变,以及丰富的文化故事内涵,而故事和内涵都必须要实际的参与其中才有意义。因为文字是节日内涵的载体,但真正参与其中才是文化的真实载体。
放烟花是一种文化形式,用来体现喜庆欢乐的氛围。想想从前,春节都干什么呢?放烟花,到了零点放鞭炮,到处卖年货的,大家到了凌晨都不休息,依然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再想想现在,还有几个人看春晚?为什么不爱看了,大家读懂的。到了零点本应该有的万家鞭炮齐鸣没有了,烟花没有了,一切热闹喜庆的氛围都没有了。到处都安静得出奇,与平时的每一个夜晚没有任何区别,试问这样的过年氛围,谁还期待过年?过年的仪式感在哪?当年轻的一代逐渐对节日没有任何特别的印象和期待时,那么这个节日就在逐渐消失。在他们看来,过年过节和平时没什么区别嘛,就和平时的家庭聚餐没有两样。在他们的童年记忆里不会有过年要放鞭炮烟花的记忆,当他们这一代把节日的仪式感集体遗忘的时候,那么就是一种文化的消失。
也许多年后,他们不知道春节要放鞭炮放烟花,在元宵节时会有看花灯猜灯谜的习俗;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参与感,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为什么要洒雄黄酒;中秋节只剩下吃一种圆形的烘焙类食品,不知道吃月饼是由嫦娥和后羿的传说故事演变而来的。七夕节为什么叫乞巧节,为什么牛郎织女会分开;他们更不会知道在清明节有曲水流觞的风雅之事;当不去切身参与其中,一切节日都会被逐渐遗忘,失去它本来的文化价值。
有人会说,禁放烟花是为了环保。我想问这种人一句,你的这个观念是谁告诉你的,你去验证过吗?你想过为什么吗?得到答案了吗?答案符合逻辑吗?任何事情要自己去独立思考。某个地方发言环境太过恶劣,不能说太直白,你自己去悟!
最后,节日不是一个口号,说快乐就会快乐的。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名词,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标志着要放假的符号。节日需要仪式感,而仪式感是人去做出来的,是要参与其中的,这样节日才有意义,人们才会在节日中获得本就该有的幸福记忆。这样文化才会永世传承。必须先有参与感,大家才会有集体的文化认同,然后大家在文化中找到不可替代的意义,最后才会有令人尊重的文化自信。
我们这有人放烟花,每天晚上吵得睡不着
个人觉得,可以对现在这种“全面禁放”作出调整,改为“限时燃放”和“限定区域燃放”,既烘托了节日气氛,也不至于影响别人。总之,“一刀切”就是不作为,就是懒政,不让讨论则更是恶劣的官本位。
是的,其实老百姓会自我调节的,不需要去过多干预,放也就是那几天,过了那几天氛围淡了也就很少人放了,没人会见天没事就去放的。再就是,这样下去会给下一代形成一种畸形的意识形态,那就是放烟花爆竹是一件可耻的事,是一件要被惩罚的事。当这种意识形态成为他们的共识和默认选择以后,他们就真的不会去做这件事了,那以后估计就真的忘记这一个传统习俗了。
56个民族都共同体了,成为一个大民族了;节日的仪式感,也快洗白了哈。
文化应该是多元包容的,这样才会体现其价值,才会迸发更多的光彩。如果一味的禁止,那就是在逐步让人们遗忘传统。
这个都成敏感词了!!
对啊,天天看短视频平台里面很多烟花勇士,其实这已经就说明老百姓的心声了。
最扯的就是为了环保,没个爆竹声,怎么辞旧岁呀?再过几年,小孩子都不理解对联和古诗的意思了。
说得太对了,“爆竹声中除旧岁”,到时候就真的只是一句俗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