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一两年前我读过《乌合之众》,那本写于100多年前的书,读起来着实有点堵高速的感觉,至少对我来说是这种感觉,读完了感觉收获并不是很多。后来知道了《社会性动物》这本书,都是说大众心理学的书,这本书真心感觉干货满满,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有个最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从众。为什么会从众呢,简单的说就是想要得到奖励。举个例子,一群人出去吃饭,其他所有人都说那家店的菜好吃,但自己却觉得非常一般,当他们都赞不绝口时,问你感觉味道如何,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说好吃。
为什么会说出违心话呢,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当自己的判断和群体不一致时,就会进行自我反问,难道真的是自己的味蕾出了问题?还是我的品味跟不上主流?这样会不会显得自己特别另类?为了不被人发现自己做出的另类判断,大部分人会做出从众的行为,使自己和大家看起来一样,而得到的奖励就是大众对自己的认可,这样就免去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有一个“自利偏差”理论, 简单说就是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性格归因,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情境归因,这一点在玩王者荣耀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当赢了时,会骄傲的认定是因为自己carry全场,意识好,有团队思维。要是输了,不是我方队员送人头,就是支援不及时,或者就是网卡了,反正不是自己的原因。
再说一下“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意思就是说,人做了某件事后,都会从外部或内部找到理由,用来协调他做这件事内心产生的失调。书中举例,让两拨人去做一个把螺丝帽旋进螺丝钉的工作,时间是半天,可见相当枯燥。然后给其中一拨人每人100美元作为酬劳,另一波人每人1美元,两拨人都不知道对方拿了多少酬劳。最后,拿到100美元的人说这个工作相当枯燥,而只拿1美元的那拨人说工作其实很有趣,可以磨练耐心。
可以看出,获得酬劳的多少就是外部因素。拿100美元的人找到了外部因素,他们觉得是为了钱才去这样做的。而只拿1美元的人显然无法在外部因素找到理由来支撑自己去做那么枯燥的工作,像自己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会为了1美元去旋半天的螺丝帽呢?所以他们只能从内部找原因,因为他们此时已经产生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失调,他们会认为其实自己是喜欢这样的工作的,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和耐心,这和钱没有关系,自己看重的是从中得到的启发,这样自我心理安慰一下,心里就舒服多了。所以,那些只知道画饼的公司总是忽悠,工资少一点没关系,成长才最重要,应该就是用这个在套路萌新小白。
最后再说一点, 如果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目的,有过某种困难或者痛苦的经历,那么这个目标或目的便会更具吸引力,这一过程被称为“为努力进行辩护” 。举个例子,比如通宵排队终于买到了回家过年的火车票,和轻轻松松就能买到票,前者对于回家的期待感会更强烈,对这张票会更珍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不珍惜某些人和事,只因为他们得到的过程太容易太轻松了。
书中知识点很多,也非常有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原著,肯定获益良多。
不错不错
博主是个爱思考的人
慢慢沉淀自己,共勉
看了你的评论也同样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