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又是一本养分十足的书

舆论,读书,刻板印象,象征符号,拟态环境,社会舆论

《舆论》这本书看完很久了,一直没有写读书心得,原因就是之前说过那样,没时间。现在稍微有点时间还是来梳理一下,把记得的内容再输出一次,以此强化一下对知识点的记忆。

先大概说一下什么叫舆论吧,按我的理解,舆论就是普罗大众对于某一特定的事件作出的相应的反馈。举个例子,某某艺人爆出负面新闻,那么绝大部分的网友都会谴责他,也就是通常说的某某艺人迫于舆论压力后公开发表致歉申明。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而大部分人的价值观是趋同的,所以在面对某些事件时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这就是舆论。

再举个例子,网上爆出某人暴打自己的母亲,网友群情激奋,声讨此人。而大家对于此事的看法和作出的反应就是舆论。大家都觉得此人做错了,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然后书中提到一个柏拉图洞穴寓言,说一群人被面对着墙壁捆绑着,他们背后是火把和被操纵的木偶,木偶被火把投影到墙上,这群囚徒认为这些投影就是真实的人,他们所知也就是自认为的全部,当他们被释放看到那只是一群木偶时,却无法接受真相。这和《社会性动物》里的认识失调说得情况一样。那么长时间的囚禁,这群人就要合理化他们的处境,既然能将他们囚禁,那么对方一定是非常厉害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更合理化这种认知,他们势必强化自己的这种心理认知。所以当得知只是木偶人以后,真相与自己内心的认知相差太大,所以他们无法接受真相。

书中说:只要一个社会没有小到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自给自足并且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对发生过的每一件事都了如指掌,那么其中的人就一定会用“观念”这个东西去处理他们无法亲历亲睹的事务。

好比我们看见那些文身的人总觉得他们是社会人似的,因为从过往的生活经历和阅历中得知一般只有社会人爱去文身。但也有不纹的,也有普通人为了好看或者纪念意义去纹的。所以我们一直在用一些老“观念”来判断现在的事务,这是有失公允的。

当我们在微博看到某人对一个事情的看法时,不要轻易的认同此人的看法,因为他的看法只是他对这个事情的观点,不一定就是事实。而他得出这样的观点也是基于他所知的一切信息加上他自己的价值观而得出的,也就是他在自己的认知边界内得出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或看法也是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被某些所谓的大V观点带节奏,因为他所知的信息也许都是不完整的二手信息,而我们为什么要去完全不加思考的去相信一个二手信息呢。

书中还提到“刻板印象”: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事物时,很容易用这个事物的刻板印象去归纳它,比如看到一件艺术作品,如果这件艺术作品不符合我们自身对艺术作品审美的一般印象,那么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件艺术作品是失败的,是不具美感的。或许是因为我们大脑为了省时省力,减少思考带来的工作量,就简单直接的用刻板印象去归纳见到的事物,若这件事物不符合我们的刻板印象,就会产生如《社会性动物》里所说的认知失调。那么我们就会去平衡这个失调,就会从内外部找原因。而人自身很难发现自己的认知不足,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更愿意从外部找原因,所以就可能会觉得是这件艺术作品不够好,没有艺术价值,所以才会觉得它不够美。

同时,比较认可书中的这段话:“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舆论基本上就是有关事实的道德化和准则化的看法。作为道德准则之核心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以及从什么视角去看。”这段话放在很多地方都很适用,特别是对于公关行业和搞仕途的,尤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书中还提到一个名词-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可以模糊个人意图、掩饰歧视现象、遮蔽个人目标。将一个观念或认识抽象为一个象征符号,这个符号本意上未指向任何含义,但他可以和任何事联系起来。比如甲乙丙三人所反对的事物不一样,但他们都可以通过这个象征符号里解读出赞成自己观点的要素,从而就可以使这三人共同认可这个象征符号。

换个说法,比如在远古部落时期,每个部落都有一面部落旗帜,这面旗帜就是象征符号。领袖靠这面旗帜来彰显领导地位,是一个区域内的地域占有象征;对于部落里的人来说,那就是归属感的象征,象征了安全和稳定的食物供给,让自己可以安然的待在部落里;对于敌对势力来说,那面旗帜或许象征了霸主地位,不可侵犯。

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象征符号可以简化语言和文字表达,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而言较为有利的一个因素。以此来强化象征符号对于自身的意义。

1 則留言

    • 社科类的书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它把我们司空见惯的事务但却忽视了的地方抽丝剥茧的讲出来了,看了会很受启发。

      Reply
  1. 觉得你的文章写的很有深度, 但可惜字体太小, 如果字体能大些, 读者体验会更好, 阅读起来, 眼睛也比较不吃力.

    Reply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