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之前在某听书平台听过,平心而论,听书能记住的知识点确实有限。后来公司居然发了这本书,然后又看了一遍。确实有所收获。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求。进行比较也是一种道德评判,而评判本身就是在强化自身认可的价值标准,一旦别人不符合自己认可的标准,就判定对方是错的。而没有去关注对方这做这件事背后的原因。
这里举个例子,一个小男孩很调皮,母亲劝导不要调皮,要乖巧一点。但小男孩置若罔闻,结果把电视砸坏了。母亲看见后非常生气,结结实实的教育了小男孩一顿,接着一通指责。
大多数情况下,我想换做是自己也会是这种处理结果。这种处理结果是直接的对自己情感的一种宣泄和释放,以此表达自己在当时的心情。这种不假思索的处理方式固然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对于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却意义不大。
再一个,母亲催促一直在埋头玩手机的孩子赶紧放下手机吃饭,但孩子对此毫无反应,继续玩手机。在多次催促无果后,我想多数家长都会动用家法。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不听话啊,还屡教不改。再深层一点呢,是不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指令置若罔闻,自己的家长地位以及可以完全支配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感到恼怒。
对此,本书里面给出了一个正确沟通表达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看完这四要素再回头说这个低头族孩子。
非暴力沟通第一个要素是观察。通常人们很容易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把预测当做事实,缺乏依据的妄下结论,比如看见某人买某件东西花了1000块就说某人大手大脚。
从单一事件的部分情况就对某人做一个整体的评价是很片面的。如果那人只是买书很舍得,其他开支很节约呢,也许某人是有大额优惠券而买的呢。也或许那人买的是珍贵的绝版书,本身就价值不菲。还可能那人是有钱人,1000块的花费只是他日常开销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并不对他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而我们做出他花钱大手大脚的评价只是基于我们自身的消费习惯而得出的,这本身就具有片面性。
所以作为观察因素,就是最好说出观察到的具体情况,不要做一个片面的评价和结论。当说出事实时,被讨论的对象或许会对具体情况做出解释,如果只说结论和评价,那么被评价人可能会觉得受到了人身攻击,从而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被评价人会努力反击这个攻击,这样双方就容易产生矛盾。
非暴力沟通第二要素是感受。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感受的根源在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简单的说就是,我们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观察,这个事件让我们产生了何种感受,或许是感到高兴,失望,兴奋,忐忑,期待等等。只要是通过该事件而产生的感受就是最真实的。
比如,朋友为了给你庆生,没有告诉你。当你发现一切事情都是事先背着你安排后,你当时产生的那种惊喜和幸福感就是感受。
非暴力沟通第三个要素是需要。在我们有了感受后,就会产生需要,或者说是需求。接着庆生那个例子。当时你已经惊喜和感动的一塌糊涂了。你内心更是激动万分,你现在需要释放你的情感,你会感谢在场的所有人。
非暴力沟通第四个要素是请求。依然接庆生的例子,此时你或许会请求大家一起唱生日歌。
现在回到之前说的那个低头族孩子。按非暴力沟通的说法,作为家长应该按照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样一个逻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一通暴揍和责骂。
也许家长会有如下的说辞:孩子,我看到你在那里低头玩手机而不吃饭,我几次催你吃饭你都对我不理不睬(观察),你的这个行为让我感到非常的气愤,我觉得你没有尊重我,没有尊重的我的劳动付出(感受),因为我希望你能按时吃饭,希望你能茁壮成长,希望你的时间不要总是被手机占据,你可以把时间花在跟多有意义有趣的地方(需要),所以我希望你放下手机吃饭,满足我对你的期望,我觉得你会做到的(请求)。
我想很多人会说这套说辞没几个孩子听得进去,还不如家法来的直接有效。不可否认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我觉得这种把对别人的指责和命令换成让别人来满足自己对他人的期望,这种规避直接正面冲突的沟通方式会让双方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同理,在我们表达感激时,我们需要说出3点,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我们的情感,接受感激的人也更容易接受,不会感到别扭或尴尬。也就是说,感谢时,说得越具体就越能给人真挚的感受。
分别是:1,我们有益的行为
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怎样的心情。
比如,下班时突然大雨,又没带伞。此时同事给了你一把多的伞。按非暴力沟通的说法,真诚而实在的表达感谢的说辞是:真的太感谢了,我忘记带伞了。要不是你给我伞(有益行为),我还不知道怎么回家呢。现在好了,可以按时回家和家人聚餐了(需求得到满足),真的很感谢你,让我没有错过这次难得的家庭聚餐,我现在有种迫不及待的回家幸福感(心情)。
孩子都是和大人学的,孩子吃饭看着手机,是因为他以前看到大人吃饭也看着手机
示范影响也很重要
表达感受而不表达想法
现在的年轻人,都急躁得不行,能耐心听别人说的不多,大多数情况是急于表达自己,而不是去感觉,或者去需要。
对,现在的人都过于关注自身,忽略了他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