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已经读完很久了,一直没时间复盘总结,以至于很多书里的知识点都忘了,只是依稀记得一些。看完最大的思考点是场景如何留下大学毕业生,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里不做展开讨论,就只对书里的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回忆。
可提供性:
即事物向我们“提供”了某些反应,它们在“召唤我们”。比如,门把手“要求”被转动,一张桌子“邀请”我们坐下来享用美食。事物本身是具备可提供性的,而想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那么空间的事物也应该有相应的可提供性点。
舒适物:
舒适物以及与其相关的商业、组织与服务等不但能够提供愉悦,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任何事物都可以是舒适物,因为不同人群对不同物品或事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只要这一事物能够给某一人群带来愉悦感,也就可以将其称作舒适物。 就如《学会洞察行业》说的,只要一个事物的应用场景越多,那么这个事物的生命周期就会越长。这种生命周期长的事物本身也具有可提供性,本身也是舒适物,那么这个事物就有发展潜力,比如手机。
文化符号是文化的精练体现形式,而场景又是文化符号的叠加体现环境。简单说就是场景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而文化也是有冲突和彼此凸显的效应的。
比如当一个区域内逐渐增多了其他文化的餐饮店,比如咖啡厅,披萨店等等西方文化的餐饮店。这样可以强化这一区域内的文化氛围和符号,同时也更能凸显该区域内那些少数的本土文化的餐饮店,使其显得更加稀缺和珍贵。
文化的发展有时会对本土场景产生冲击,比如建一个博物馆。从当地居民来说,也许这个博物馆太多东西都是和本土没有关系的,无法找到认同感。而从博物馆馆长的角度来说,就需要将博物馆建得国际化一些,使其更加专业。这个本土和国际的差异就是冲击,需要一些因素去平衡。这让我想起了重建后的重庆十八梯,我个人觉得重建前的十八梯那才是老重庆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的体现,但现在俨然是一副千篇一律的商业街模样,乏善可陈。
最后还是再提一下开头不想展开的话题,城市的建设就包含各种场景,而城市营销势必会影响着吸引和留住人才。让这里看起来更有生活气息,更有舒适感,时间更能合理的利用和消遣,而不是无所事事的浪费时间。毕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场景里消耗着时间,场景和时间对我们同样重要。
感觉社会化越来越严重(趋同)了,活着很不容易。
大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我们判断和决策。现在的人貌似很难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那就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刚度到了。
书读完了再复盘总结,这个真的是个好方法。我书看完之后就随手一丢,哪来得总结。不过现在好长时间没有看书了。
复盘总结也是逼自己再一次理解和梳理学到的内容,不然真的看完久了也容易忘
给你个建议吧,你的评论怎么没有填网址的地方呢?我来你这,就是点你在我博客上留的网址,有网址才可以更好的互动呀。
感谢指正,已经调整
我觉得看完一本书,把相关的重要点或者值得分享的摘出来,放在博客上,应该非常有意义
是的,也可以让自己大致的复盘一次
读书的时候想要总结,结束后去读下一本了。